新显微镜可实时捕捉纳米尺度生物活动
科技日报北京11月12日电(记者刘霞)荷兰拉德堡德大学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款新型显微镜,让科学家首次能实时捕捉到生物过程的精彩瞬间,例如观察蛋白质复合物在行动中的“模样”。这台显微镜或许能让科学家见证新冠疫苗如何进入细胞、捕捉动脉钙化如何悄然发生,为推动生物与医学研究带来新工具。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《先进功能材料》杂志。
此前使用显微镜时,科学家常面临“鱼或熊掌”的抉择:要么在分子水平观察冷冻且静止样品的细节;要么观察活生生移动的样品,但细节要粗糙很多。
团队解释说,电子显微镜虽然能观察精细的蛋白质复合物,但其电子束会损坏生物材料及其周围流体,因此无法长时间观察材料内发生的过程。为解决这个问题,他们尝试在材料周围包裹一层石墨烯保护层,以尽量减少电子束的“杀伤力”。但一旦用上保护膜,生物过程就会立即开始。他们必须争分夺秒赶到显微镜前,在生物组织中精准定位,并调试好显微镜。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半个小时,而在此期间,生物过程或许已经结束。
面对这些挑战,团队巧妙设计了一套应对方案:他们先在样品组织周围涂上一层石墨烯,并立即将其冷冻,让生物过程暂停;然后,他们使用一台光学显微镜来锁定想要观察的特定区域;接着再将样品置于新开发的电子显微镜内。设置妥当后,他们加热材料,重新激活生物过程,新型显微镜则能在纳米尺度直接可视化生物过程。
此次团队借助新型显微镜,揭示了在可能导致动脉和主动脉瓣钙化的生物过程中,钙是如何沉积的。
团队解释说,除完全瓣膜置换术外,主动脉瓣钙化目前尚无其他疗法,因为科学家对此类钙化知之甚少。他们计划开发出一种“芯片上的心脏瓣膜”,并利用新型显微镜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。
【总编辑圈点】
生物过程复杂而多样,它有完整的“起承转合”,但受限于观察工具,人类无法对更微小尺度的生物动态过程进行观察,无缘得见纳米级生物活动的奥妙。突破的方法,就是研发新仪器,开发新观察方法。此次,科研人员创新性地冰冻了包裹待观察组织的石墨烯,待到观察条件具备后,再将其解冻,让生物过程重新开始。他们由此看到了此前不曾了解的钙的沉积形式。实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仪器,好的仪器能在解决科学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kjt.hebei.gov.cn/www/kxpj22/kjqy89/324053/index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上一篇:人造肌肉可承受千倍于自重的应力
下一篇:我科学家研制出新型气凝胶材料
最新加入
2024-12-25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批...
2024-12-24关于公示2024年第...
2024-12-24巴彦淖尔市科技系统扎...
2024-12-24克拉玛依市科技创新大...
2024-12-24青科力量的田野情怀
2024-12-24青创前沿 | 包金小...
2024-12-24自治区科技厅举行宪法...
2024-12-24科技“突围”工程储能...
2024-12-24国产桌面操作系统发布...
热门资讯
2021-01-28石油和化学工业“十四...
2021-03-19【微科普】遭遇泥石流...
2021-06-04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...
2018-10-24泉惠石化工业园:龙头...
2021-03-19为什么春季多大风?
2021-06-22安全生产月作品展播丨...
2021-03-19金属非金属矿山岗位常...
2021-03-19应急科普丨关于“九小...
2021-06-05安全生产月作品展播丨...
2021-04-28发生火灾该如何自救逃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