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上半年,通辽市严格按照自治区科技厅部署,扎实推进“三区”科技人员专项计划,在人才选派、培养、经费保障及特色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为当地主导产业升级、农牧民增收致富注入强劲科技动力。
精准选派,扎根一线
2025年,通辽市聚焦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,以“靶向选派、精准服务”为核心,扎实推进人才选派工作,为本地主导产业升级、重点区域帮扶注入强劲科技动能。在人才选派工作中,全市坚持“需求导向、精准对接”原则,累计选派105名“三区”科技人才,同步签订三方服务协议105个,实现人才选派数量与协议签订全覆盖,确保人才服务与产业需求“同频共振”。围绕玉米、肉牛、肉羊、红干椒、荞麦、设施农业、林果业等本地主导及优势特色产业,定向匹配专业人才,推动科技力量直达产业发展关键环节,切实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,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提质增效的支撑引领作用。结合国家重点帮扶工作部署,通辽市进一步强化重点区域科技帮扶力度,针对各旗县产业发展短板与技术需求,主动对接中国农业科学院、内蒙古农业大学、内蒙古民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,精准引进产业急需的专家资源。通过组织专家开展产业培育规划、实用技术培训、科技成果推广、关键技术集成攻关等工作,有效破解基层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,切实打通产学研深度融合“最后一公里”,为重点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、农牧民稳定增收提供坚实人才与技术保障。
调研先行,精准破题
通辽市“三区”科技人才始终坚持问题导向、需求导向,以“沉下去”的姿态摸清基层痛点,以“靶向式”服务破解发展难题。一方面,组织科技人才多次深入各受援单位,通过座谈交流、现场诊断等方式,全面梳理各旗县在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与实际需求,精准掌握农牧民生产、企业发展的“急难愁盼”,为后续科技服务“对症开方”奠定坚实基础,确保服务方向不偏、力度不减。另一方面,创新服务模式、拓宽服务渠道,建立专家与农牧户“面对面”沟通机制,依托科技活动周、农闲季节等关键节点,组织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“零距离”指导,把技术送到群众身边;同时结合数字化服务趋势,借助12396科技服务平台、融媒体中心、移动端APP及快手直播等“云上”渠道,打破时空限制,实现技术咨询“随时响应、即时解答”,让科技服务覆盖更广泛、触达更高效。
科学管理,精细考核
在制度体系构建上,各受援旗县立足工作实际,精准出台《“三区”人才工作计划》《“三区”人才工作实施方案》《“三区”人才工作管理办法》等系列配套文件,从工作职责界定、考核标准设定、服务流程规范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,形成“计划引领、方案推进、办法保障”的闭环管理体系,为“三区”科技人才工作开展提供清晰指引,确保各项任务有章可循、有据可依。在工作督导落实上,各受援旗县坚持“过程管控+结果导向”并重,通过常态化开展工作督查、严格落实定期工作报告制度,实时掌握“三区”科技人才服务进展,及时发现并纠治工作中的堵点难点问题,坚决杜绝“重部署、轻落实”现象,推动专项计划各项任务落地落细。同时,全面建立“三区”科技人才服务台账制度,对人才服务内容、服务时长、服务成效进行精准记录、动态更新,为科学开展考核评价、优化服务举措提供详实数据支撑,切实以精细化管理提升工作质效。在能力提升与交流协作上,各受援旗县积极整合资源、搭建平台。8月11日,通辽市配合自治区成功组织“三区”科技人才线下培训会,通过经验交流、问题研讨、业务指导等形式,促进各地互学互鉴、取长补短,有效破解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,推动“三区”科技服务工作向更深层次、更宽领域发展。此外,主动搭建跨领域、跨专业人才交流合作平台,鼓励不同领域科技人才分享技术经验、开展协同攻关,在互学互鉴中提升整体服务能力,为农牧民增收致富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专业、坚实的科技支撑。
科技赋能,定向服务
在农牧业提质增效方面,“三区”科技人才聚焦粮食安全与特色种植,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。其中,施肥“三新”配套技术推广面积达3万亩,辐射带动15万亩以上农田提质增产;玉米“优控全追”技术应用1.2万亩,同步开展玉米高产潜力探索试验,为粮食增产提供科学支撑;此外,还推广3项农牧业主推技术,推进5个惠农科技项目落地见效,切实以技术创新赋能农业生产效率提升,为保障粮食安全、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筑牢科技根基。在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领域,积极搭建产学研对接桥梁,促成3项专利技术许可协议,技术合同登记额达1200余万元;协助企业优化核心生产工艺,使关键工艺指标提升13.5%,并指导企业申报专精特新资质,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,助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。在技术推广与产业赋能方面,“三区”科技人才紧扣通辽市主导产业发展痛点,靶向发力破解技术瓶颈。围绕肉牛、肉羊养殖、牧草栽培、玉米高产、林果种植等重点领域,成功推广应用5项实用技术,推动传统农牧业向集约化、科学化转型;深化“人才+企业”合作模式,落地6个科技人才与企业共建项目,针对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,提供定制化技术改造与工艺创新方案,有效解决一批制约生产效率的关键问题。在科技培训与服务普及方面,“三区”科技人才坚持“精准滴灌”与“广泛覆盖”相结合,通过线下培训班、田间地头现场指导、微信实时答疑等多元化形式,累计开展农牧民科技培训超4000人次,让实用技术直达生产一线;深入各旗县重点区域开展科技服务活动,惠及群众1000余人次,同步发放技术手册、指导资料2000余册,为农牧民生产提供“手把手”指导。同时,积极拥抱数字化服务新模式,依托微信、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开设“云上课堂”,开展直播科技服务80余场次,打破时空限制,让技术咨询、生产指导触手可及,进一步扩大科技服务覆盖面,提升群众知晓率与参与度。
下一步,通辽市科技局将严格落实“三区”人才管理政策,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与创造力,引导人才进村驻企,推动技术、人才、项目真正下沉到生产一线。完善本土人才培养使用政策,营造良好培育氛围,加强教育培养,打造一支素质过硬、扎根本地的本土人才力量。深化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合作,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,邀请专家赴受援旗县服务,选派本土专业人才外出深造,全面提升人才能力素质。提供金融政策支撑,鼓励专家人才创新创业,进一步拓展科技服务范围,为“三区”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