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四五”以来,安徽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坚持科技打头阵、下好创新“先手棋”,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,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。
9月11号,正在建设中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“夸父”传出好消息。
历时五年研发的“夸父”关键子系统离子回旋加热系统通过验收,其核心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。
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正高级工程师毛玉周:它有个核心器件电子四极管,以前这个是被法国公司是垄断的,通过我们自主的设计、合作研发,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。
这个系统成功验收,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高功率射频加热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,也为未来聚变能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。
创新,一直是安徽最闪亮的名片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安徽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。“祖冲之三号”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、“本源悟空”刷新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、“东方超环”创造“亿度千秒”新的世界纪录,安徽在多个领域代表国家在国际科技竞争中“掰手腕”,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方阵。
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刘文峰:我们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,开展大兵团的协同攻关,计算光刻EDA软件、高温合金叶片、九韶内核软件、超导质子回旋加速器、第五代动态存储芯片、无介质空中成像等一大批打破国外垄断的技术和产品不断涌现。
夏末秋初,走进合肥三十岗大科学装置集中区,处处是火热的建设场景。这里分布着多个正在建设的大科学装置,合肥先进光源就是其中之一。
作为国际最先进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,合肥先进光源自2023年启动建设以来,工程进展迅速,预计2028年建成验收,将助力我国在光子科学领域迈入世界最前沿。
合肥先进光源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刘啸嵩:我们合肥先进光源是国家‘十四五’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之一,预计到今年年底基建部分全部要结束,马上就要进入到关键的设备安装阶段。
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诞生,离不开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搭建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安徽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“国之重器”建设,已建在建预研大科学装置13个,未来大科学城建设框架全面拉开,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获批,先后建成各类“国字号”创新平台200多家,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重要省份。
创新一子落,发展满盘活。
安徽工程大学教授张国强在绿色食品产业技术领域深耕多年,不久前,他将自己和团队的7项发明专利作价入股,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,成立了公司。
张国强:目前研发转化重大科技产品三项,已形成合同额将近1500万元。学校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保姆式的服务,我对公司未来的发展非常有信心。
从“先转化、再奖励”的旧模式到“赋权+转让+约定收益”的新模式,安徽在全省试点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,破解了职务科技成果“不好转”“不敢转”“不愿转”的难题。
从赋权改革,到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融合发展,再到前沿技术“沿途下蛋”,安徽以体制机制创新,构建起全生命周期成果转化服务体系,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“书架”到“货架”,结出“金娃娃”。截至目前,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突破1640亿元,通过赋权职务科技成果成立或入股科技型企业市值超过120亿元。
创新这一“关键变量”正不断撬动安徽发展的“最大增量”。传统产业加速转型,新兴产业聚集成势,未来产业前瞻布局。与“十三五”末相比,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长1.7倍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增长7.6倍。
安徽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:锚定“科学技术打头阵”“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”目标,在科学新发现、技术新发明、产业新方向、体制新动能上取得新的更大作为,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。
(安徽台吴晶晶、丁雨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