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 化工舆情网!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政策解读 > 正文

【以案释法】“好意同乘”规则,让好人好事不寒心

时间:2021-04-28 作者:佚名 来源: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厅

  

  近日,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法院在审理张某与李某、谢某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一案中基于民法典“好意同乘”规则依法判决减轻“顺风车”司机李某的赔偿责任。

  案情回顾:

  张某、李某系潼南区大佛街道卫星村同乡。2020年8月29日,张某在当地赶集后步行回家,巧遇李某驾驶摩托车经过。因两人相识,李某便无偿搭载张某一同回村。张某、李某二人同乘的摩托车在行驶到一乡村公路时,与对面谢某驾驶的三轮电动车发生碰撞,造成张某受伤。事故发生后,双方均撤离现场,未立即报警,之后交警出具了无法分清责任的事故证明。张某因事故产生了医疗费、残疾赔偿金、误工费、护理费等合计约10万元。三人就赔偿事宜未能协商一致,张某遂诉至法院,请求李某、谢某承担共同赔偿责任。

  法院审理后认为,事故发生后,双方未及时报警,就事故经过也各执一词,事故责任难以查清,对张某的损害,李某、谢某应当平均承担赔偿责任。李某无偿搭载张某,车辆并非营运车辆,李某也不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,依照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七条的规定,应减轻李某的赔偿责任。最终法院判决谢某赔偿5万元,李某赔偿3.5万元。

  法官表示,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七条规定:非营运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无偿搭乘人损害,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,应当减轻其赔偿责任,但是机动车使用人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除外。该条规定即为本案所适用的“好意同乘”裁判规则。

  随着私家车日益普及日常生活中的“好意同乘”情况越来越多,“好意同乘”系善意施惠、助人为乐的行为,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,应予鼓励、提倡。

  民法典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,明确规定为助人为乐的行为人减责,为公众提供了行为指引。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yjglt.nmg.gov.cn/yjt_index/policiesRegulations/policyElucidation/202104/t20210423_1418677.html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化工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中农兴业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联系电话:010-69940054 010-80447989 监督电话: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邮箱:huanbaofzxczx@163.com  客服QQ:2834255374 通联QQ:3404733191
中国互联网协会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